鵝不食草在閩南語中的稱呼名稱: 鵝不食草閩南語稱呼: 蚊母草 (wèn-má-tsáu)注音: ㄨㄣˋ ㄇㄚˊ ㄗㄠˇ羅馬拼音: wen-ma-tsau關于鵝不食草的補充信息學名: Centipeda minima (L.) A. Gray別名: 豬殃殃、蚊子草、地胡椒、小葉艾、野
鵝不食草在閩南語中的稱呼
- 名稱: 鵝不食草
- 閩南語稱呼: 蚊母草 (wèn-má-tsáu)
- 注音: ㄨㄣˋ ㄇㄚˊ ㄗㄠˇ
- 羅馬拼音: wen-ma-tsau
關于鵝不食草的補充信息
- 學名: Centipeda minima (L.) A. Gray
- 別名: 豬殃殃、蚊子草、地胡椒、小葉艾、野艾蒿等
- 科屬: 菊科 (Asteraceae) 鵝不食草屬 (Centipeda)
- 形態特征: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約10-30厘米。莖細弱,匍匐或斜升,分枝多。葉對生,線形至線狀披針形,長5-20毫米,寬1-3毫米,邊緣有鋸齒。頭狀花序小,直徑約4毫米,單生于葉腋;總苞半球形,總苞片2層,外層較短,內層較長,頂端鈍圓。花黃色,全部為管狀花。
- 分布: 廣泛分布于中國南北各地,以及日本、朝鮮半島、印度等地。
- 藥用價值: 全草入藥,性溫,味辛,具有散風寒、解表止痛的功效,常用于治療感冒頭痛、鼻塞流涕、風濕痹痛等癥狀。民間也有用其煎湯洗腳治療腳氣病的習俗。
- 食用與文化: 在某些地區,人們會采集其嫩葉作為野菜食用,但需注意烹飪方式以去除可能存在的苦澀味。“蚊母草”這一名稱形象地反映了該植物葉片形狀似蚊子翅膀的特點,在閩南地區廣為人知。
以上就是關于“鵝不食草”在閩南話中的稱呼及相關信息介紹,希望對您有所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