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地螟:食葉害蟲的詳細介紹基本信息學名:Loxostege sticticalis別名:麥蛾、麥黃蟲、麥子蟲等分類:鱗翅目,螟蛾科分布與寄主地理分布:廣泛分布于亞洲、歐洲和非洲等地,中國主要分布在北方麥區。寄主植物:主要為害禾本科作物,如小麥、玉米、高粱、谷子等,也可為害豆類、蔬
草地螟:食葉害蟲的詳細介紹
基本信息
- 學名:Loxostege sticticalis
- 別名:麥蛾、麥黃蟲、麥子蟲等
- 分類:鱗翅目,螟蛾科
分布與寄主
- 地理分布:廣泛分布于亞洲、歐洲和非洲等地,中國主要分布在北方麥區。
- 寄主植物:主要為害禾本科作物,如小麥、玉米、高粱、谷子等,也可為害豆類、蔬菜等。
形態特征
- 成蟲:
- 體長10-14毫米,翅展22-30毫米。
- 前翅灰褐色,有不規則的深色斑紋;后翅淡灰色。
- 卵:
- 卵圓形,長約0.6毫米,初產時淡黃色,后變深黃色。
- 幼蟲:
- 體長15-20毫米,頭部黑褐色,體色多變,從淡綠色到深褐色不等。
- 體表有明顯的縱紋和毛瘤。
- 蛹:
- 長8-10毫米,紅褐色,腹部各節有細刻點。
生活習性
- 發生世代:一年發生2-3代,以老熟幼蟲在土中越冬。
- 成蟲活動:成蟲夜間活動,白天隱藏在作物叢中或雜草上。
- 產卵:成蟲將卵散產在葉片背面或莖稈上,每頭雌蟲可產卵100-200粒。
- 幼蟲為害:幼蟲孵化后,先取食卵殼,然后分散為害葉片,嚴重時可將葉片吃光,僅留葉脈,造成“光桿”現象。
為害特點
- 食葉害蟲:草地螟幼蟲主要取食葉片,嚴重時可將整株作物的葉片吃光,影響光合作用,導致減產甚至絕收。
- 擴散迅速:草地螟具有較強的遷飛能力,可在短時間內大面積擴散,造成區域性災害。
- 抗逆性強:幼蟲對干旱、高溫等不良環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,不易被自然天敵控制。
防治方法
- 農業防治:
- 清除田間雜草,減少越冬場所。
- 合理輪作,避免連作,減少蟲源。
- 物理防治:
- 使用黑光燈誘殺成蟲。
- 人工捕殺幼蟲。
- 化學防治:
- 在幼蟲低齡期噴灑高效低毒的殺蟲劑,如氯氰菊酯、溴氰菊酯等。
- 生物防治:
- 利用天敵昆蟲,如赤眼蜂、瓢蟲等,進行生物防治。
- 使用生物農藥,如蘇云金桿菌(Bt)制劑。
經濟影響
- 產量損失:草地螟嚴重為害時,可造成小麥、玉米等作物減產20%-50%,甚至絕收。
- 經濟損失:防治草地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財力,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。
結論
草地螟是一種重要的食葉害蟲,對農作物尤其是禾本科作物的危害極大。通過綜合防治措施,可以有效控制其為害,保障農業生產安全。